编者按

甲子正青春,桃李遍五洲。重外的校友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有驻外大使、跨国人才,有科技精英、大国工匠,有学术大师、文艺名家,有金融才俊、商界翘楚,有政府官员、行业骨干,还有扎根基层、青春报国的平民英雄……为讲好重外故事,走近优秀校友,献礼六十华诞,重外特推出“重外之光”,本期分享杰出校友桑涛的成长故事。


【本期校友名片】

桑涛,重庆外国语学校初1980届校友。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学士毕业;1989年,复旦大学生物系硕士毕业;199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植物学系博士毕业;1995-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1996年起,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植物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7年获得国际植物分类学家联合会颁发的“史坦宾思奖章”;2010年12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1年,全职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是执着追梦的重外校友,他是潜心钻研的科学巨匠,他是国家千人计划的领军人物……他就是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汉禾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重庆外国语学校校友桑涛。




▲1978年,桑涛(第三排左二,初一全班合影)


初见桑涛教授,气度不凡而平易近人,谈吐中透露出独属于科学家的理性与睿智。访谈时间虽然短暂,却给予了我们无限的指导与启发。饱含着真挚的情感,桑教授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求学与奋斗故事。

1977年桑涛小学毕业,拿到学校一个推荐报考重庆外国语学校的名额(当时全校仅有两个),成功考入并开启了他的初中生涯。

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校内的住读生活:“不到12岁的年纪,刚开始学着独立,没有集体生活经验,一开始的想家是在所难免的,好在老师不仅讲解知识、传授学问,而且无微不至照顾我们的日常生活,关心我们的健康成长。细微之处皆是关爱,每当想起总让我的心中充满温暖,至今仍对重外师长充满感恩之情。”那时学生们的娱乐活动不多,更没有多媒体电子产品,最大的满足就是观看露天电影——搬上一条板凳,好友三五成群,在学校附近的空地上一坐,就可以在欢笑声中享受校园生活的乐趣。

重外的学习生活让他终身难忘。入校后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全国恢复高考,教育重焕生机,科学迎来春天,涌现出一批如袁隆平、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榜样。在这样一片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时代背景下,他在此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科学研究。家庭的耳濡目染、自己的执着探究、科学知识的浸润……让桑涛对科学充满浓厚兴趣。他在进入重外后在理科方面表现优异,获得首次数学竞赛第一名,这更加坚定了他踏上理工科道路的决心。正如塞林格曾言“热爱才是真正的内生力量,它可以带领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1995年,桑涛在写作论文


1986年桑涛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在那里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业。1995年,桑涛获得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哈佛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任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直到获得终身正教授。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植物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桑涛的博士论文以木本植物“花王”牡丹和草本植物“花后”芍药两个典型代表作为突破口,着眼于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为了完成这项研究,他,在全世界广袤的土地上跋山涉水,全身心投入寻找、收集野生花卉进行研究。

▲2013年,桑涛在山西尝试种植芒草


在美国期间,桑涛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中潜心专研,在实验室中通过杂交、分离、定位、测序等一系列严谨的实验探索,最终发现了在水稻从野草被驯化为粮食作物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不落粒基因。桑涛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 Science,开启了人们对粮食作物的由来和农业兴起、发展的新认识。他也因此获得国际植物分类学家联合会颁发的“史坦宾思奖章”。 

身在异国他乡的桑涛时常感念祖国,渴望回国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10年底,在收到祖国的召唤后,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辞去被誉为金饭碗的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职务,入选中国第五批千人计划,正式回到祖国怀抱,立志投身科研强国。

在回国工作前,桑涛就十分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升级与转型,此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回国后他想实现另一个理想,以废弃农作物秸秆和边际性土地上种植的能源作物为原料,变废为宝,生产高附加值环保新材料,同时带来多种社会生态效益。生物质的转化一直是科研热点,之前已经有将秸秆转化为清洁能源燃料乙醇的先例。桑涛想做的,是建立完整的生物质新材料产业链。“我认为这种物质性原料应该更多地用在材料方面,这样解决了好几个问题,一个是原料是可再生的,二是做成新材料能产生经济效益让产业可持续发展。”桑涛细细介绍。

▲芒草长成后修复的矿山


▲修复前的废弃矿山


打造产业链的第一步是种草,解决原料问题。2012年,桑涛到山西尝试种植芒草。芒草原本是生长在南方的植物。发达的根系和高大的地面植株让它成为了修复荒山的优质品种。“吸引我到山西来的,是这里广袤的黄土高原,适合大量种植生物质作物。”荒漠和废弃矿山这样的边际土地不适合种粮食,种植高大的芒草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又能固碳减排。桑涛更希望看到的是,长出的植株又可以回收作为生物炼制的原料,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一份收入。经过多年对芒草开发利用的潜心研究和积极实践,桑涛主持的项目为生物质新材料的开发利用燃起了新希望。


图片

▲ 2022年,桑涛带领团队在实验室研发产品


植物可以做成什么材料呢?这是桑涛必须回答的问题,2014年,他开始创业,从产业的角度进行研发。经过团队的日夜奋战,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首条生物质炼制中试线,研发出低能耗、无污染的处理方法,成功从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中提炼出乳酸和木质素等产品,并且在2017年建立了第一个新材料生物炼制示范工厂。2018年,桑涛又组建了山西生物质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植物中提取出的原料制作成新材料产品。

十年磨一剑,桑涛把一个曾经主要存在于学术论文中的概念,落地为实验室、研究院、原料、产品和工厂。打造了他当初规划的生物质新材料产业链。支持桑涛在无数次失败中走下去的,是对产业前景的信心,也是不断钻研的科学家精神。作为长期研究植物学的学者,他早就意识到用生物质材料替代不可再生石化资源的重要性,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紧迫性,并且持续推动着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

“我相信能做得出来!我希望跨入产业的大门,为人类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桑涛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植物所做成的新材料可以在产业界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更好地造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 2022年,桑涛在实验室工作


桑涛介绍了他目前所致力的生物质新材料研究(前端生物工程,后端高分子材料科学)——其中包括三大类产品:一是可降解塑料,可以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取代北方大量使用的石化塑料地膜(我国农田每年会新增20万至30万吨不能降解的残留地膜,使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破坏农田生态环境。);二是生物树脂,进而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轻盈、高强度、可再生的特点,可以用于飞机等交通工具得制造(它有效地降低了飞行器的结构质量,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有效载荷和航程);三是取代稀缺资源,比如用钠离子替换资源有限的锂,制造储能电池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桑涛表示如今中国提出了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发展目标,能源革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2022年,桑涛带领团队进行产品中试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经历资金和市场巨大考验,但好在国家持续出台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相关支持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积极推动与保障。最后,桑涛分享了他对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的看法:“首先必备的是对自然保持好奇心,小时候没有电风扇空调,夏天的夜晚乘凉坐在门口看星星,思考神秘的宇宙和自然。其次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做科研需要勤奋与耐心,从无数次科学实验中得出结论。第三是要把科研工作视作人生价值实现的载体,潜心钻研而不慕名利。”


桑涛教授是重外的骄傲,是祖国的骄子,是科学界的巨匠……他从芒草之微勇攀科研高峰,以爱国初心献礼时代华章,让我们向桑涛教授致敬!


作者:高2023届保送班曹悦然

资料来源于网络介绍与师生回忆

出品:重庆外国语学校新闻团

欢迎大家

分享自己的故事

提供校友的线索


点赞(2)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